缝纫机上广场 海宁大妈们为孙子孙女现场制作端午礼物

2018-06-14

30位居民做“老虎衣” (图片来源:汤梦丹)

30位居民做“老虎衣” (图片来源:汤梦丹)

  昨天上午8点多,在海洲街道南郊社区南郊小区的广场上,30台老式缝纫机整齐摆放,30位头戴蓝印花布头巾、扎着印花蓝色围裙的居民低着头时而认真缝线,时而脚踩缝纫机,时而飞快地整理布料,“哧哧”的响声不绝于耳,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这里,一场由南郊社区发起的“粽香话端午 虎衣忆民俗”的“老虎衣”制作比赛正在举行。

  30位居民现场制“老虎衣” 当年做嫁妆的缝纫机都搬到了现场

  南郊社区共有10个小组,其中南郊小区有345户居民。“端午节快要到了,我们社区以往都是举办一些包粽子的活动。”社区党总支书记姜新妹介绍,“今年就想弄点创意的。半个月前,社区向居民发出通知,每组3位居民报名参加这次制作老虎衣的活动。正好趁这个机会,小区的老姐妹能把裁缝手艺拿出来展示一下,还能促进邻里感情。”

  按照要求,参赛者需每人自带一台缝纫机。为了这一次活动,社区用了不少心思,特地请了一名维修师傅帮居民们把这些老式缝纫机修理了一番,并且提前购买了50米布。

  参赛现场,每位参赛者了分到1.5米布料。这是一种黄底棉布,上面印有老虎和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这五种毒虫的形状,做成衣服被海宁人唤为“老虎衣”。按照海宁的端午习俗,“老虎衣”在端午的时候是必须给1-2岁的小孩子穿上的,让孩子避免毒虫叮咬。

  这30位居民都跟缝纫机打了几十年交道,对她们而言,“老虎衣”做起来很简单。只见她们将布料摊在桌板上,用木尺每测量一次便画下一个记号。

  52岁的周佩芬虽然在里面年纪不算大,但称得上是“老师傅”。“我是从17岁开始做衣服的。”周佩芬说,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去布店里买好布,然后请她上门做衣服裤子。“有时候一次性要给一家人做七八条裤子,都是一天之内做好的。”

  今年76岁的步静芬是此次参赛活动中年龄最大的。坐在缝纫机前,她右手麻利地转动皮带轮,然后顺势握着衣物两边,随着双脚在缝纫机踏板上有节奏地上下踩踏,缝纫针便在针槽中来回游动,双手也随着针脚往前推动衣物。

  原来她是有着四十多年经验的老裁缝了。她十几岁就参加培训班学做衣服,做了大半辈子的裁缝,虽然现在已经不做裁缝了,但还是会偶尔打开她的“宝贝”来修修裤管,补补衣服。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缝纫机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件儿”。为了这次比赛,一些居民就把自己当年的嫁妆都搬来了。

  给孙子穿上新做的“老虎衣” 端午习俗代代传

  活动现场,除了制作“老虎衣”,社区还特意购买了材料供居民们制作虎头鞋和虎头帽。

  在广场的另一侧,不少居民围坐在大圆桌旁认真制作起虎头鞋和虎头帽。其中,一位外国朋友显得尤为惹眼,她叫朱丽叶,来自土耳其,在海宁工作,这次她也被社区邀请来体验海宁的民俗。

  “太有趣了!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朱丽叶笑着说。她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作品:一双可爱的虎头鞋。这是她花了半个小时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做好的。

  一个多小时后,30位参赛居民的衣服全部制作好了。工作人员将大家的作品按照编号一一挂在广场上的绳子上供大家欣赏、评选。记者看到,30款衣服各有各的特色,有的款式回归经典:衬衣领、两个口袋。有的加入了时尚元素,比如做了蝴蝶结、灯笼袖或者娃娃衫,甚至有人做了一条带白色花边的裙子,十分可爱。

  “好看吗?”51岁的盛月丽将一件“老虎衣”做好后,当场让3岁的孙子试穿了一下,挺合身。小家伙笑得合不拢嘴。盛月丽说,自己当年学会做衣服后,第一件衣服是一件中山装,送给了哥哥,如今能用这台老式缝纫机给小孙子做老虎衣,也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当天,活动现场,由社区居民当评委,根据款式、针脚是否整齐等,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分享